深入推进我国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第二届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工作推进大会典型发言集萃

作者:本站   发表时间:2016-08-23      分享到:

1.jpg

四川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郝康理

2.jpg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教授杨振之

3.jpg

湖南省旅游局局长 陈献春

4.jpg


      坚持“五个结合”促进“五个共赢”

  张家口是燕山—太行山片区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同时又是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旅游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近年来,张家口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冬奥会的有利时机,将旅游扶贫作为一项战略举措,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旅带农、兴旅富民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路。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拉动老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引擎”。

  张家口的主要做法是:坚持“五个结合”、促进“五个共赢”。

  一是规划引领,坚持旅游产业布局与脱贫攻坚结合,促进产业和民生共赢。在编制旅游发展规划、争取旅游发展资金、安排旅游公共项目时,向有条件的贫困村倾斜,使乡村旅游和扶贫开发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同步显效。“十二五”时期,全市集中打造的208个旅游专业村中,90%是扶贫攻坚重点村。

  二是景区带村,坚持旅游景区发展与农民转移就业结合,促进企业和农民共赢。政府对贫困农民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并牵线搭桥帮助农民到景区务工;同时利用扶贫小额贷款,资助贫困农民在景区承包游乐设施、经营土特产店铺等,促进农民从一产向三产转移,既降低了企业用工成本,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全市42个景区累计吸纳农民工就业1.2万人,其中80%是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可增收1.3万元。

  三是能人带户,坚持企业大户领办与农民个人自办结合,促进资源和资本共赢。支持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引进龙头企业整合旅游资源,通过股份合作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全市涌现出张北喜顺沟、尚义十三号、万全霍家房等100多个乡村旅游专业村,带动1200多户贫困农户脱贫。

  四是改善环境,坚持旅游设施提升与改造农村民居结合,促进生产和生活共赢。把旅游扶贫试点村优先列入异地扶贫搬迁建设点和美丽乡村建设范围,每村投入1000万元左右,按照“村庄景区化、设施旅馆化”的标准,将传统民居改造为现代民宿。2016年至今,改造了崇礼奥运核心区、交通干线两侧和城区景区周边的村庄。

  五是生态文化,坚持提升旅游体验同延续乡村文脉结合,促进经济和精神共赢。对东方人类遗址、华夏民族祖先、古城堡、古民居、古寺庙等物质文化遗产和打树花、二人台、蔚县剪纸、阳原皮草加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修复,以实景演出、特色商品等形式融入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传承宝贵的传统文化。2015年春节期间,到张家口市蔚县暖泉古镇感受年味的游客不下10万人,综合收入超过8000万元。同年暑假,张北草原音乐节和草原天路吸引游客超过100万人,综合收入突破7亿元。全市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连续多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


  三创新、两注重旅游+扶贫融合发展

  四川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之一,旅游是四川最大、最突出的优势。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把旅游业纳入全省17个专项扶贫计划中。我们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走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新路子。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惠及贫困人口达50万人以上;2015年我省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为6646万农民带来人均786.2元的收入;参与旅游的贫困户比上年同期增收1424.9元,旅游产业已成为四川旅发委创新体制机制的突破口,成为省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在工作推进中,我们努力做到“三个创新”和“两个注重”。

  一是创新理念,科学推进旅游扶贫工作。脱贫是目标,扶贫是过程。各行业部门扶贫是主责;各级政府是脱贫的责任主体,简而言之就是“条条扶,块块脱”。旅游业是产业,要以“扶”来定位,通过旅游产业扶贫来助推区域脱贫。同时,旅游业涉及多个行业,因此旅游业扶贫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发挥旅游部门的统筹作用,凝聚各方力量齐抓共推。

  二是创新机制,积极构建旅游扶贫新格局,建立了“部门协作、省地联动、多方参与”的旅游扶贫工作机制。建立全省旅游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在省旅发委内设扶贫办,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建立“四大片区”旅游扶贫促进中心,开展片区旅游扶贫规划、培训、指导和评估等工作。联动省委组织部选派首批22名旅游类专业人才到重点贫困地区挂职分管旅游的副市县长;联动省台办从去年开始实施1000名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学习交流计划;联动省委宣传部开展旅游扶贫宣传活动。

  三是创新模式,因地制宜推动旅游扶贫。打造“景区带动型”,通过提升存量景区、打造增量景区,带动当地及周边居民开展食宿接待、配套供应农牧产品和旅游商品销售等活动。

  发展“乡村旅游型”,按照“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要求,依托城镇、公路沿线、农(林)产业园区等,开办农家乐和乡村民宿等,以多种业态、多种方式为游客提供服务。

  四是注重示范引领旅游扶贫。联动省扶贫移民局制订旅游扶贫示范区、示范村和民宿旅游达标户标准,确立了“十三五”创建30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1000个示范村和1万个民宿旅游达标户的目标。

  五是注重发挥市场化旅游扶贫作用。联动省财政厅建立了“四川旅游产业投资股权基金”;委托专业机构策划包装了“8+30+100”旅游招商项目,其中8个跨区域重大项目涵盖全部贫困区域,30个精品项目中有15个、100个优选项目中有43个涉及贫困地区。


  旅游规划如何做到精准扶贫

  十八洞村,这个藏在湘西偏僻幽静山谷中的苗族聚居贫困村,全村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56.76%。杨振之来也发展有限公司于2015年10月17日与花垣县十八洞村签订旅游规划编制协议书,2015年11月11日入场考察到今年元月规划编制完成至今,十八洞村旅游者人次从去年同期不足10万增加到今年的20万人次,农家乐新增3家,民俗活动开展12次。规划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总结得出如下几点经验:

  精准了解贫困对象,建立一户一台账的旅游扶贫档案。我们对每户贫困户入户进行摸底。对每户的收入、年龄、文化程度以及致贫原因进行询问,同时现场勘察每户贫困户的住房条件,包括房屋建设时间、完好度、面积、院落空间、位置条件等,为每户贫困户建立一户一台账的旅游扶贫档案。

  精准确认各贫困户参与旅游开发的能力。公司团队对每户贫困户在特色商品开发、农业与养殖业传统农产品、旅游服务观念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评估,以预测贫困户参与旅游开发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经营的方向。

  明确贫困户参与旅游的方式与模式。结合贫困户的住房面积、院落规模、位置条件、能力条件以及家庭劳动力的数量,明确不同的贫困户选择不同的参与方式,包括自主经营民居住宿、出租房屋获取租金、自主经营餐饮、发展农业种养殖业、经营手工艺品、经营商品、到集体企业从事旅游接待服务工作、获取集体收益的补助等,并结合扶贫档案精准到每一户。

  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打造河北新模式

  河北省共有62个贫困县、7366个贫困村、310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燕太片区、坝上地区和黑龙港流域。这些地区旅游资源富集,集中了230家A级旅游景区、113处森林公园、31处地质公园,具备旅游开发基础的贫困村有793个。为进一步做好旅游扶贫大文章,我们按照“景区带村、能人带户”,“把贫困群众组织起来、把贫困村带动起来、把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来、把文化特色弘扬起来”的思路,在全省440个贫困村,探索推广精准旅游扶贫新模式。主要做法是:

  一是突出精准要义。针对一些地方存在的旅游发展和脱贫攻坚两张皮、缺乏机制带动等问题,河北省扶贫办把工作重点放在贫困村、贫困户与旅游产业的精准对接上。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和脱贫需求,制定“旅游扶贫菜单”,对号入座、精准“点菜”。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实施就业扶贫,鼓励其通过参与景区和合作社经营增收;对景区内有土地、房屋等固定资产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实施资产收益扶贫;对既无旅游资源、又无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实施救助扶贫,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拿出部分资金为贫困户提供帮扶。通过以上措施,实现20万贫困人口初步脱贫。

  二是突出机制建设。主要从两个方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在景区带村方面,将贫困村纳入景区管委会管理,实行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发展。全省20个重点景区率先建立景区带村管理体制,带动21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形成了旅游规划带村、资产平台带村、基础设施带村、政策扶持带村、旅游业态带村、市场营销带村、优先就业带村、智慧景区带村等带村模式。

  在能人带户方面,重点是新型经营组织带个人,村村组建旅游扶贫股份合作社,贫困户以土地、山场、闲置农宅等参股合作,选拔懂经营、善管理、讲奉献的能人管理,通过合作社高效运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同时,采取设立扶贫互助金、吸纳就业、结对创业等办法,形成党员带群众、先富带后富、回乡带本乡等多种带动模式。全省通过“双带”模式,共开设农家乐2095家,农家客栈1488家,直接带动4万贫困人口就业,人均增收2305元。

  三是突出工作保障。强化政策支持,在旅游贫困村推进承包经营权流转,落实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等相关权益,提高贫困户财产收益比重。实施更加灵活的用地和投资政策,支持和鼓励专业化旅游企业参与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强化资金支持,从2016年起,每年安排2亿元扶贫资金和2000万元旅游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旅游扶贫项目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强化金融支持,出台《“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实施意见》,大力推广政府搭台授信、银行降槛降息、企业农户承贷、保险兜底保证的金融扶贫模式。今年,省扶贫办将投入1800万元旅游扶贫试点资金,用于集中连片、整村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撬动信贷资金2.79亿元。

  创新景区带村扶贫促进全域旅游发展

  涞水县位于河北省中部偏西,是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重点县。以野三坡景区为龙头的涞水旅游业,历经30年的发展,已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桂冠。2015年累计接待游客36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5亿元,旅游总收入13.5亿元。

  发展三步走,突显旅游精准扶贫:一是自然带动。景区开发之初,广大群众自发参与、融入旅游产业中。到2010年,野三坡景区带动全县4万人、89个贫困村脱贫。二是有计划推进。景区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的有效途径,大力发展农家游。“十二五”期间,景区累计投入各类资金8.2亿元,旅游总收入44.93亿元,山区贫困村由97个减少到60个,3万人脱贫。三是精准实施。景区把3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1439户贫困户和2444名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省“旅游扶贫试点县”试点村,立足各村、户实际情况,实施景区带村,村村发展旅游业,村村建立股份制合作社,确保2017年实现精准稳定脱贫。

  创新六举措,实施全域旅游扶贫:一是以资产平台带村。建立县乡旅游扶贫资产收益平台,即县政府一次性投入1000万元用于野三坡景区建设,每年从当年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000万元,扶贫对象每人领取收益1000元。建立村级旅游扶贫资产收益平台,即政府统筹使用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成立股份制合作社,贫困人口全部入社参股。目前,已成立扶贫产业合作社234个,包括股份制扶贫产业合作社165个。二是以旅游规划带村。按照建设“太行部落”的功能要求,对33个贫困村统一规划,确立发展思路、旅游项目、扶贫模式及运营管理机制,明确旅游扶贫目标定位、主导产品、旅游功能设施、新业态项目等,精准到村、精准到户。三是以基础设施带村。将景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加快提升贫困村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完成改造危房8298户,新建或改造旅游农家院550户,新建或改造道路150公里,为贫困村发展乡村游提供基础保障。四是以旅游业态带村。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新建百里峡艺术小镇、月亮湾健康小镇、圣诞老人小镇、小丰口休闲小镇等4个特色小镇,打造了8000亩的花海景观。新发展家庭手工业5000户,新建11个农业观光采摘园和生态养殖游乐园。五是以优先就业带村。与旅游培训相结合,建立景区人力资源大数据系统,分级分类开展培训7万余人次,优先安排贫困村人口从事旅游服务业。目前景区已带动7个乡镇、90多个村、1500余家农家院、3万人就业。六是以市场营销带村。把贫困村全部纳入精品旅游线路,协调、引导旅行社将游客向旅游村分流,由旅行社统一向村旅游合作社支付费用,作为村级旅游扶贫平台收益,纳入股权分红范围。2015年至今,旅行社累计向旅游合作社输送游客5.3万人,支出3500万元。

  2016年7月,河北省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在涞水召开,涞水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成为全省样板。我们将以创建旅游扶贫试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进一步开拓创新,争创全国旅游发展的新标杆。

  把绿水青山变成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留坝是国家级贫困县、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萧何月下追韩信”等历史典故均出于此。近年来,留坝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人文资源,以建设中国山地度假示范区为目标,走出了一条旅游精准扶贫的创新之路,全县通过发展旅游业脱贫人数占总脱贫人数的70%以上。

  一是发展全域旅游,为旅游扶贫奠定坚实基础。按照“全民参与、全产业链融合、全地域打造”理念,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坚持全域规划,破解大秦岭地区旅游只打生态牌、绿色牌的同质化瓶颈,编制并实施中国山地旅游度假示范区系列规划。坚持全景建设,从2012年起,累计整合资金3.8亿元,持续推进以城区、镇村、道路沿线、河流水系、景区景点和绿化美化提升为主要内容的“精美留坝”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六大工程,实现了“处处皆风景,无处不留客”的全域旅游环境和景观格局。坚持全产业链融合,按照大融合和“旅游+”的理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旅游要素,全力推动农旅、文旅、体旅、医旅等融合发展,形成了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山地运动、研学旅游、文化创意等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业态和产品体系。

  二是景区带动,让贫困户成为旅游直接从业者。针对游客个性化、差异化、碎片化的消费需求,在原有张良庙、紫柏山、栈道漂流等核心景区景点的基础上,精心打造了紫柏山滑雪场、栈道水世界、留侯老集、老街旅游街区、火烧店青少年自然成长营等一批特色景区。各景区90%的就业岗位提供给县内贫困户,并以景区为中心,辐射发展农家乐、农家宾馆近200户,旅游直接从业人数达3000多人,每个景区都成了“精准扶贫点”和脱贫致富的“龙头企业”。

  三是产业融合,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提供者。坚持农旅融合,着力把优质特色农产品打造成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让贫困户成为旅游商品的提供者、受益者。通过种源控制、品牌认证、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等措施,成功推出了“留坝棒棒蜜”“留坝土鸡”等一批名优产品,留坝香菇、木耳、土蜂蜜、西洋参、板栗、银杏等6个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成为全省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最多的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农特产品和旅游商品销售插上翅膀,实现全县所有贫困村电子商务服务站全覆盖,成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县。

  四是扶贫扶志,让贫困户成为自信自立创业者。坚持以“全民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广泛开展“花开万家、庭院美化”“晒被子亮孝心”“最美留坝人”评选等主题活动,教育引导群众积极践行淳朴、善良、文明、好客、包容、创新的留坝人核心价值观,让贫困群众在参与旅游中接受新思想、养成好习惯,获得了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模式的全方位革新,实现了物质和精神“双扶贫”,群众文明素养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

  联村“三变”促“三农”旅游扶贫助小康

  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生态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景区开发建设过程中,探索“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带动核心景区8个村脱贫2450人,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46元(旅游收入占45%),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59倍,村集体经济平均积累22万元,公司收入1100万元。2016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8万人次,同比增长64%,旅游综合收入达2.1亿元,同比增长86%。

  互联网+三农美丽乡村欢乐多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内,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辐射人口近2600万。项目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三瓜公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电商、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经济。项目成立一年来,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

  项目落户前,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无人种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专业合作社、山里邻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里人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桃源瓜果专业合作社等四大产业合作社。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实施精准扶贫。目前,四大产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0多户,带动了周边11个村落农民共同致富。合作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下线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产品产量、价格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参与踊跃。

  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理念,加大对村庄道路交通整改,埋设污水管线,做好绿化整洁,建设无线网络覆盖。通过一年多的整治,村庄道路畅通,环境整洁,青山绿水,村容村貌重新焕发出活力。

  通过网络平台及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实施订单式农业,使土地利用更科学,生产要素与市场对接更紧密,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三瓜公社致力于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产品开发、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给留守贫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34%。

  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形成四季四景。同时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运营、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当中。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资源,参与到景区客栈、农家乐及主题农业带等配套产业中,通过三瓜公社的统一打造,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收入。

  接下来,我们合作社将探索建立更加长久的机制来应对游客的快速增长,希望打响合作社的服务口碑;把乡村旅游和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农产品观光结合起来,让夏季避暑变为全年休闲娱乐。